我们生活在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上,
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发育和人类活动的行星,
也是至今人类所了解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演化和高度文明发展的天体。
约38亿年前,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上开始诞育生命,活跃的核糖体开始准备演化,原核生物进化成了更复杂的真核生物,在那个适者生存的年代,细胞们经过不懈努力,把自己变成陆地霸主---恐龙的模样。
这是大家普遍了解的进化进程,但是关于其中的细节我们就知之甚少啦,
当时的陆地与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呢?
会是海洋吗?
最早的生物化石长什么样呢?
那个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植物吗?
除了恐龙地球上还有什么更古老的大型生物吗?
我们怀揣着对远古地球的好奇心,跟随讲解老师一起,
进入神秘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把谜底一个个揭开。
我们将跟史前生物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会面,
学习生物的发展历程,参观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
重现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了解地球46亿年的恢弘变迁和生命史诗般的演化历程。
深度探究地球的内外地质动力,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
分析地球如何利用内动力地质作用,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01
地球的“小脾气”
蓝星初生的时候,
地壳并不刚硬,
直到地核冷却到一定的温度,才使地壳硬化成板块,然后开始移动、分裂、碰撞和俯冲。
地球有时候会发发“小脾气”,火山喷发、地震等都是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质现象。
板块俯冲↑
不过“小脾气”带来的不全是灾难,我们所见的山川瀚海,都是它为地球妆点的绮丽。
山脉的形成:
当两块地壳板块相互挤压时,板块会高高隆起,进而形成山脉。
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喜马拉雅山脉,早在20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俯冲,同亚欧板块发生碰撞,产生强大的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从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海沟和海脊的形成:
当一个海洋板块与另一个板块相碰,海洋板块通常会向下俯冲,形成一个大大的V字型,海沟就这样形成啦。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后,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板块进入地幔后逐渐熔化而消失,形成了人类已知的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而在板块分离的地方,熔岩就有机会钻出来啦~
会上升形成新的地壳,形成海脊,如大西洋中的中大西洋海脊。
地震和火山活动:
板块运动还可以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太平洋板块边界上的“环太平洋火山带”就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非常频繁的地区。
大陆的分裂和合并:
长时间的板块运动可以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合并。
大约2亿年前的“盖亚纳大陆”分裂成了今天的南美洲和非洲;而在更早的时期,所有的大陆曾经合并成为一个超大陆--“潘加大陆”。
没想到吧~现在飘散在世界各地的板块曾经是一个整体哦!
02
“奇异石头”
地球的“血浆”预冷凝固后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矿物,
那是什么赋予了他们斑斓的颜色和奇异的结构呢?
1.矿物岩石展厅
2.宝石展厅
宝石厅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
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评价、宝石成因、宝石分布、宝石开采、宝石加工、首饰镶嵌,人工宝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宝石文化等知识。
03
超越时空的会面
当稚嫩的小手轻轻抚过鱼龙化石,远古的面纱将一步步被揭开。
从早期的细胞生物逐步演化成脊椎动物,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把解谜的钥匙---化石。
以人类的诞生前后来区分化石的种类,可以分成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古生物化石,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
古人类化石,指古人类留存的化石,在我国广东英德及北京的周口店等古遗址中,都有发现,包括:下颌骨、锁骨、肱骨、桡骨、脊椎骨、股骨、腓骨、跟骨、趾骨。
那么,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哪些古生物化石堪称镇馆之宝?
1、玄武蛙
这是在中国山东临朐发现的两栖蛙,连同皮肤印痕保存相当完整,与现代蛙长相非常相似。
2、震旦角石
震旦角石,是中国地区特有的一种动物,是当时海洋中的大型动物。“震旦角石”中“震旦”二字为是古印度对我国的古称,“角石”则是因为化石的外壳很像动物的角而得名。
震旦角石是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化石,隶属于头足纲塔飞角石目、喇叭角石科、震旦角石属,生长地质年代在距今约4.4亿至5.1亿年前的奥陶纪,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食肉性动物化石。
3、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只长羽毛恐龙。中华龙鸟的背部从头到尾长着细丝状的皮肤衍生物,是世界上第一个保存有类似结构的恐龙化石,这为鸟类羽毛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华龙鸟亦因此闻名于世。
4. 早期海生物化石
距今2.7亿年的二叠纪早期,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
古老的鱼类和腕足类动物繁衍生息,海百合在海面上摇曳,孔虫和珊瑚在生长、呼吸。
海底沉积物最终堆积成为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在亿万年的演化当中,经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逐渐成为陆地。
我们在这趟“远古旅程”中能见到三叶虫、菊石、海百合、鱼石螈等远古生物留下的历史痕迹。
在旅程的尽头,
并不是结束,
是惊喜刚刚开始。
专属小教室里,老师已经早早准备好了来自4.6亿年前的“朋友”
---菊化石。
它和鹦鹉螺是近亲,不过目前已经灭绝,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菊石在地球上诞生的时间比恐龙诞生的时间还要久远。
在课堂上我们能了解到菊石如何从一颗卵,一步步长成能和沧龙对决的庞然大物,
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专业工具一步步敲开封层,扫清附着的灰尘,亲手挖掘一枚属于自己的菊石。
活动流程
9:00 地质博物馆门前集合签到,分发服装,讲解活动规则和注意事项
9:30 由领队老师带队集体入馆,由地质博物馆专业讲解老师做馆内藏品科普讲解.
11:00在地质博物馆科普教室集合,结合馆内参观,
由专业老师讲授《探寻寒武纪——菊石化石修复技艺》课程,由参课小朋友亲手修复菊石化石,将修复好的化石作为纪念品自己留存
12:00 活动结束
购买信息
活动原价:299元/儿童
暑期特惠:269元/儿童
活动日期:上午场
活动时间:9:00—12:00
活动地点:北京市西城区中国地质博物馆
儿童年龄:7岁及以上儿童
交通方式:自行前往
活动包含
地质博物馆门票、地质小课堂、古生物化石讲解,讲解老师、生活老师、化石、围裙、眼镜、凿子、刷子
免责声明
1. 活动中拍摄之影像资料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2.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3.如活动中出现争议,请联系主办方,所有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退费说明
活动前5天之前取消的,退还全部活动费用
活动前3天之前取消的,退还70%活动费用
活动前1天及当天取消的,不予退款
其他额外开销以实际发生为主
带队老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更改预定线路,如遇天气原因,影响活动照常进行,组织方会提前通知大家。因天气、交通等不可抗因素导致活动不能正常出行的,扣除实际发生的费用后退还余下所有费用。
活动中照片,执行方有宣传使用权,如有介意,请活动前告知我处。
中国地质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四羊肉胡同15号,是亚洲历史悠久,藏品丰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地学博物馆之一。据2022年3月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为18万人。
2016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六个部分。